亞硝酸鈉(NaNO?),是亞硝酸根離子與鈉離子化合生成的無機鹽。亞硝酸鈉易潮解,易溶于水和液氨,其水溶液呈堿性,微溶于乙醇、甲醇、乙醚等有機溶劑。亞硝酸鈉有咸味,有時被用來制造假食鹽。亞硝酸鈉暴露于空氣中會與氧氣反應生成硝酸鈉。若加熱到320℃以上則分解,生成二氧化氮、一氧化氮和氧化鈉。接觸有機物易燃燒爆炸。
化學性質
其水溶液呈堿性,屬強氧化劑又有還原性,在空氣中會逐漸氧化,表面則變為硝酸鈉,加熱至320℃以上分解,也能被氧化劑所氧化;遇弱酸分解放出棕色二氧化氮氣體;與有機物、還原劑接觸能引起爆炸或燃燒,并放出有毒的刺激性的氧化氮氣體;遇強氧化劑也能被氧化,特別是銨鹽,如與硝酸銨、過硫酸銨等在常溫下,即能互相作用產生高熱,引起可燃物燃燒。有氧化性,與有機物接觸能燃燒和爆炸,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過氧化氮和氧化氮的氣體。
亞硝酸鈉有毒,半數致死量(大鼠,經口)180mg/kg ,有傳言說亞硝酸鈉是致癌物質,但事實上亞硝酸鈉并不是致癌物質,致癌的是亞硝酸鈉在一定條件下生成的亞硝胺,在亞硝酸鈉分子中,氮的化合價是+3。是一種中間化合態,既有還原性又有氧化性,例如在酸性溶液中能將KI氧化成單質碘。
注意事項
亞硝酸鈉是一種工業鹽,雖然和食鹽氯化鈉很像,但有毒,不能食用。亞硝酸鈉有較強毒性,人食用0.2克到0.5克就可能出現中毒癥狀,如果一次性誤食3克,就可能造成死亡。亞硝酸鈉中毒的特征表現為紫紺,癥狀體征有頭痛、頭暈、乏力、胸悶、氣短、心悸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口唇、指甲及全身皮膚、黏膜紫紺等,甚至抽搐、昏迷,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。
亞硝酸鈉被廣泛用于腌肉,若出現髙鐵血紅蛋白的紫紺,可用亞甲基藍使髙鐵血紅蛋白還原。 誤食亞硝酸鈉會中毒的原因是人體中血紅蛋白所含的鐵是亞鐵,它能跟氧結合隨著血液循環,將氧輸送到身體各部。當誤食亞硝酸鈉后,在血液中發生了化學反應,使血紅蛋白轉變成三價鐵的血紅蛋白。三價鐵的血紅蛋白不能攜帶氧,因此造成人體缺氧中毒。因此,誤食亞硝酸鈉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很大。按GB1907國標生產作為食品添加劑,按GB2760規定量添加,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.15g/kg,肉食中亞硝酸鈉殘留量在罐頭中不得超過0.05g/kg;肉制品不得超過0.03g/㎏。
世界食品衛生科學委員會1992年發布的人體安全攝入亞硝酸鈉的標準為0~0.1㎎/㎏體重;若換算成亞硝酸鹽,其標準為0~4.2㎎/60千克體重,按此標準使用和食用,對人體不會造成危害。亞硝酸鈉有毒,過量食入的毒副作用是麻痹血管運動中樞、呼吸中樞及周圍血管,形成高鐵血紅蛋白。急性中毒表現為全身無力、頭痛、頭暈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胸部緊迫感以及呼吸困難;檢查見皮膚粘膜明顯紫紺。嚴重者血壓下降,昏迷、死亡。
另外亞硝酸鈉在人體內也會生成致癌物質。新腌制的泡菜中也含有亞硝酸鈉(所以泡菜最好在淹制后的15天以后食用,當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逐漸降低)。
儲藏運輸
亞硝酸鈉宜放在低溫、干燥、通風庫房內。門窗嚴密,防止日光直曬??膳c硝酸銨以外的其它硝酸鹽同庫存放,但與有機物、易燃物、還原劑隔離存放,并隔絕火源。
包裝方法: 兩層塑料袋或一層塑料袋外麻袋、塑料編織袋、乳膠布袋;塑料袋外復合塑料編織袋(聚丙烯三合一袋、聚乙烯三合一袋、聚丙烯二合一袋、聚乙烯二合一袋);螺紋口玻璃瓶、鐵蓋壓口玻璃瓶、塑料瓶或金屬桶(罐)外普通木箱;螺紋口玻璃瓶、塑料瓶或鍍錫薄鋼板桶(罐)外滿底板花格箱、纖維板箱或膠合板箱。
入庫驗收:主要檢查包裝有無破漏,封口嚴密有效,有無雨淋、受潮等。
亞硝酸鈉的運輸儲存
堆碼苫墊:貨垛應墊高15-30cm。垛高不超過2.5m,保持貨垛牢固安全,垛距80-90cm,墻距30-50cm。
在庫檢查:保管員除每日班前班后對庫房、貨垛進行安全檢查外,還應每3個月對所管物品進行一次質量檢查,并做好記錄。
溫濕度管理:炎熱季節嚴格控制溫度,庫房可采取密封庫的辦法,盡量保持庫內干燥,干燥季節可自然通風。庫內溫度在30℃以下,相對濕度在75%以下。
安全作業:作業人員必須穿工作服,戴手套;操作中必須輕搬輕放,嚴禁摩擦摔、扔、撞擊、滾動;各項驗收檢查操作一律不得在庫內進行,應到指定地點進行。